能同经闻

主页 > 推荐 >

利时集团是上市公司吗,集团公司一定是上市公司吗

  一个集团可以有很多个公司组成,公司是否上市,和是否属于集团公司没有关系,集团旗下每个公司都可以独立上市,同样集团旗下公司也可以全部都不上市

  可以去同花顺查查,那里应该有,没有就不是

  股份有限公司不一定是上市公司,但是上市公司必定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Stock corporation)是指公司资本为股份所组成的公司,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2人以上200以下为发起人,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由于所有股份公司均须是负担有限责任的有限公司(但并非所有有限公司都是股份公司),所以一般合称“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达到了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条件都可以将现在的公司变更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和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如果企业要上市,那么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必须进行企业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允许上市。参考股份有限公司:

  李立新,1967年11月生,宁波市鄞州区集仕港镇人,复旦大学EMBA硕士学历,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委、全国青联委员、中国塑料加工协会副会长、宁波市工商联副主席、鄞州区工商联(商会)主席(会长)。日用品制造是利时的起家产业。1993年,李立新成立了一家小型塑胶公司,如今这家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日用塑胶制品基地。2005年,李立新前瞻性地实施“优二进三”转型升级战略,优化提升传统制造业,进军商贸流通业,利时因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利时集团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省百强企业,产业涵盖日用品制造、百货超市连锁、商业地产和股权投资等领域,是国内实业经营与资本运作互动发展的成功企业范例。从最初的作坊小业主到“亚洲塑料大王”,再到进军现代服务业、投资高科技产业,短短19年间,利时从一家产能不到百万的小厂发展成年销售额逾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利时的发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利时的领航人,李立新及时把握机会,以国际化视野和前瞻性的眼光,带领利时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转型升级,成功搭建了利时集团“日用品制造+商业地产+商业连锁”的“三驾马车”格局,即优化日用品制造业,进军现代服务业,并涉猎股权投资和商业地产。1、市场转型:1993年创业时单一生产塑料相框。1994年参加广交会,李立新遇见美国商人科尔,一下子拿到6个货柜订单,一个货柜价值25万元,从此打开南美市场,实现了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型;2、产品转型:相框是一个小众产品,但日用品却是一个大市场,利时通过国外经销商获得许多新奇特的家居样品,并迅速进入模仿阶段,很快成为同行的佼佼者,实现了从单一生产工艺相框向生产日用塑料制品转变,到1994年底,利时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3、经销商转型:从1996年起,李立新每年去美国考察消费者对塑料制品的需求变化。他发现,我国日用塑料产品打开美国市场依靠的是低成本、低附加值、低价格,他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找到了当时美国日用家居品的知名进口商ALCO,实现了从小经销商向国际大经销商的转变。通过ALCO,利时的产品顺利进入美国市场。到1998年,利时已经成长为千万美金级别的企业。4、渠道转型:1997年后,ALCO的订单约占利时销售总额的50%,李立新意识到,一旦他们利用渠道优势相威胁,后果很严重,必须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为此,李立新以年利润的30%为年薪,引进一家塑料制品企业的美国籍总裁马文。马文的到来给利时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利时在美国、迪拜、约翰内斯堡等地设立多家分公司。随着全球销售网络的建设,利时日用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壮大后的利时,成功收购了主业相同的上市公司“通达工业”。2006年,利时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研发实力最强的日用品制造厂家。5、产业转型:2005年,传统制造业的局限性开始显现,遭遇发展的“天花板”,企业增长乏力,竞争力逐渐减退。那段时间,李立新反复问自己——利时未来的发展战略该如何规划和推进经过深思熟虑,他选中了自己熟悉并喜欢的商业零售,并决定实施“优二进三”转型升级战略,即“优化第二产业,进军第三产业”:传统制造业要增加附加值,走品牌发展之路,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同时进入商贸流通业,开百货、超市。2006年,利时收购了宁波新江厦股份有限公司,并将其分拆成3类子公司:百货店、连锁超市和大型购物中心。随后,利时集团大举进军农村乡镇开设超市,并在浙江的海盐、桐庐、象山、镇海等三、四线城市,建立起多个以“新江厦百货”、“利时百货”为名的大型高档百货商城。目前,利时已拥有大型百货商场12家,连锁超市55家,覆盖宁波及浙江省内。2010年,利时将目标转向开发集百货、超市、酒店、餐饮、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第三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利时广场。未来3年,利时计划在全国打造大型城市综合体及百货门店25家,连锁超市120家,销售超过130亿,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逾2万个。李立新曾荣获“新锐浙商奖”、“浙江省五四青年优秀奖章”、“浙商社会责任奖”、“浙江省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十佳甬商”等多项荣誉。

  这是由于中国市场不成熟造成的,其实送不送股,送股比例多少,公司的资产和价值并没有变,主要是股价除权下来后觉得价格便宜了,比如某某绩优股,原来股价20元,10送10后变成10元/股,大家就会觉得,这样一个好企业,10元价格真便宜,求大于供价格就会上涨。一方面可能是买方心理预期形成的共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主力刻意做出的,吸引大家去买。关键还是要看公司的业绩好不好,能不能持续增长,而不是看公司送不送股,巴菲特的公司就不送股,每股价格高达十万美元.

  股票除权当天,股价何以“大跌” 一些股民在不了解除权除息有关知识的情况下,对股价除权当天的“大跌”感到吃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这种认识误区大多发生在新股民当中。 上市公司分红送股必须要以某一天为界定日,以规定哪些股东可以参加分红,那一天就是股权登记日,在这一天仍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所有股东可以参加分红,这部分股东名册由登记公司统计在册,在固定的时间内,所送红股自动划到股东账上。 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二天再买入该公司股票的股东已不能享受公司分红,具体表现在股票价格变动上,除权日当天即会产生一个除权价,这个价格相对于前一日(股权登记日)虽然明显降低了,但这并非股价下跌,并不意味着在除权日之前买入股票的股东因此而有损失,相对于除权后“低价位”买入股票但无权分享红利的股东而言,在“高价位”买入但有权分享红利的股东,二者利益、机会是均等的,后者并无何“损失”。 例如: 某股10送3股,股权登记日当天股民甲以收市价10元,买进1000股共花本金10000元(不含手续费、印花税),第二天该股除权,除权价为7.69元,此时股民甲股票由原来的1000股变为1300股,以除权价计算,其本金仍为10000元,并没有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