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同经闻

主页 > 快讯 >

北京谱仪III开创探索正反物质不对称性的新方法

  北京谱仪III合作组实现了一种创新实验方法,为研究物质和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极灵敏的实验探针。相关成果6月2日发表在《自然》。

  图片来自《自然》

  BESIII探测器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高能实验装置、位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探测器。它关注两个科学问题:“夸克如何组成物质粒子”和“宇宙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起源”。BESIII国际合作组成立于2008年,是目前国内正在运行的最大国际合作组,由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等17个国家、80个研究机构中约500名科学家组成。

  此前有一个问题困扰了科学界半个多世纪:尽管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应该产生等量的正反物质,为什么宇宙却只有物质组成而非反物质?

  物质和反物质遵循不同的规律吗?粒子衰变为研究正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重要线索:如果粒子和反粒子的衰变模式存在差异,那么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今天丰富物质世界形成的原因。

  然而,由于粒子衰变通常是由多种相互作用诱导发生的,比如一种类似质子的短寿命粒子叫做科西超子,它的内部含有两个重的奇异夸克和一个轻夸克,带一个负电荷,其衰变过程中既有弱也有强作用发生,如何识别是哪种作用导致正反物质衰变行为不同呢?

  对此,科学家们将正粒子和反粒子衰变过程不一样的现象,称为“CP破坏”。

  “CP破坏”的名字,与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密切相关。李政道、杨振宁二人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认为,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存在“镜像”空间反射不对称性。1956年,吴健雄用实验证明了宇称不守恒定律。理论被“吴实验”证实后,杨振宁、李政道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以及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

  在前述基础上,科学家们总结出了“CP破坏”。“CP破坏现象,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中只有正物质,没有反物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说道。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科学家已相继在介子系统中发现了CP破坏。可正反物质的不对称性并没有得到完美解释。王贻芳表示,“在构成世界的主要粒子中,介子数量很少,介子衰变时多出来的正物质并不足以形成现在的世界。”

  与数量稀少的介子不同,重子是构成世界的主要粒子。“如果能在重子中找到CP破坏,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原初反物质消失之谜。”

  但科学家此前未在重子衰变中发现过CP破坏。王贻芳认为,原因在于“弱衰变信号有时会被强相互作用掩盖。所以要想看到重子的CP破坏,就需要有足够高的灵敏度和创新性的实验方法,把弱相互作用与强相互作用的信号区分开来。”

  超子作为重子中的一种,类似于质子,但寿命很短。由两个奇异夸克和一个轻夸克组成的科西超子,当其奇异夸克发生弱衰变时,它便消失了。超子衰变被科学家视为“寻找CP破坏的一个很有希望的狩猎场”,因为它们的“自旋”方向可以通过其“子粒子”的衰变直接测量。

  北京谱仪III探测器侧面照,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从2009年起,BESIII实验从正负电子对撞出的“碎片”中,收集到了约100亿J/psi粒子。J/psi粒子会衰变产生正-反科西超子,之后,正-反科西超子还会继续衰变、消失。

  BESIII实验组的科研人员用了100亿粒子事例中的13亿,分析出了正-反科西超子的诞生过程,重建出约7万多个正-反科西超子对。BESIII成为一个干净、小巧的科西超子“工厂”:“干净”在于本底污染率小于千分之一水平;“小”是由于BESIII实验中,超子产额并不算多;“巧”是因为BESIII实验的敏感度足够高。

  “我们的超子产额只有美国费米实验室一个叫HyperCP实验产额的千分之一,但单事例的敏感度是HyperCP单事例的一千倍。”BESIII实验发言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海波说。

  早先,BESIII合作组成员发现,刚衰变出来的正科西超子和反科西超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量子纠缠”。

  于是,北京谱仪III实验首次利用处于量子纠缠的正反科西超子对的级联衰变,成功地把导致正反物质不对称的弱作用力从强作用力中分离出来,这一创新方法和实验结果引起该领域国际同行的关注。

  在BESIII实验中,电子与其反粒子正电子碰撞的能量是其固有质量的上万倍。在碰撞中,电子和正电子湮灭,并从释放的能量中产生其他粒子或粒子对。

  科研人员利用正反科西超子的“自旋”信息和量子关联来揭示正反物质不对称性,即“CP破坏”。考虑成对的正反超子级联衰变,可以把强力和弱力的贡献分开,导致对CP破坏测量的敏感度显著提高。BESIII实验的创新方法为寻找CP破坏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

  正反科西超子级联衰变演示图:如果物质和反物质遵循相同的物理法则,科西超子与反科西超子的衰变应该是镜像对称的,只是空间坐标是相反的;镜像之间纽带连接表示正反超子的量子关联,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新的方法解决了30年来不能同时高效率地对超子和其反粒子测量的困境,也给出了更丰富的CP破坏测量结果。”李海波说。

  尽管《自然》一文中给出的结果显示没有CP破坏的迹象,但前述创新方法为科学家未来确认,或者排除超出标准模型的CP破坏带来了希望。

  “这是理解正反物质不对称性的一个里程碑,我期待北京谱仪III合作组将取得更多成就。”王贻芳说道。

  新方法的发现还得到了国际匿名评审的认可。有匿名评审点评:“即使尚未发现CP破坏的新迹象,但方法上的结果仍然很有趣。”还有评审认为,“新方法为将来的实验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目前,北京谱仪III实验组正在向更高的测量精度发起挑战。

  “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用这种测量方法发现超子CP破坏的实验证据。”王贻芳表示,BESIII合作组正在分析100亿粒子衰变数据,测量精度有望再提高三倍左右。“从2009年开始至今,BESIII实验已经发表了400余篇研究成果。该探测器计划运行到2030年。”

  在前述领域,这支由我国主要开展研究的实验团队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

  “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探测器也正在大量制造超子。不过,他们的本底污染率比我们高。”李海波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