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同经闻

主页 > 动态 >

徐洪才:实施灵活性货币政策 助力实体经济回暖

  

 

  实施稳健灵活性的货币政策

  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稳健基调不变,但从流动性充裕程度来看,有点偏于宽松。这是客观需要。因为疫情反复,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主要是应对经济下行,取得了显著效果。

  具体来讲,货币政策体现了“有力、有度、有效”的特点。所谓“有力”,是指6月份广义货币M2增速高达11.4%,跟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8个百分点,货币发行和信贷资金投放有力。央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结余利润9000多亿元上缴了财政,支持财政政策实施。

  另一个是“有度”。一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增加4.6个百分点,去年增加16.5个百分点。相较于美国、日本、欧洲等主要经济体,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幅度比较小。

  从有效性来看,贷款利率水平、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都有明显的下降。特别是美国加息,我们降息,货币政策出现背离,我国保持了金融稳定,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双向波动,贬值幅度较小。

  从实体经济表现来看,上半年物价水平总体可控,特别是CPI符合政策目标,近期虽有上升,但仍稳定在2.5%的水平。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推升PPI,但实际推升作用下降。6月份PPI只有6.1%,跟去年10月份相比打了对折。相比全球通胀压力,我国控制通胀是非常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货币政策表现不错。

  下一步,货币政策要从总量、利率和结构等三个方面协同发力,通过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为三季度经济的有效、强劲反弹保驾护航。

  推进各项金融工具的有效落地

  近期,多项政策工具综合发力。比如,开发性金融工具,主要配合大型基建项目落地,提供资金支持。大型基建项目落地,首先是资本金问题,地方政府可以自筹一部分;通过发行金融债、专项债等融通一部分,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再一个,就是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资金配套。多项政策工具实施,促进了项目资金到位。

  在操作过程中,从前期项目选择,到中期资金配套,再到后期项目运营和监管,各环节产生联动,发挥各方优势和积极性,从而促使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在稳增长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资金使用领域和范围已经明确,主要用于大型基建项目,包括传统的“铁公鸡”,还有新基建、重大民生工程,也包括水利工程和新型城镇化的基建投资等。规模肯定会增加,但也要保持一定节奏和力度。

  存款和贷款利率走低,进一步释放政策支持信号

  近期,新吸收的定期存款和发放的中长期贷款利率都有下降,进一步释放了政策支持信号,就是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重要的是要把利率传导机制搞好。通过市场利率、央行引导,促进基础贷款利率LPR下调。下调过程中,也应有结构性变化,兼顾内外均衡。就是说,短期LPR保持相对稳定。

  预计7月份美联储将继续加大加息力度,可能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特别是人民币将承受一定贬值压力。此时,保持短期资金利率稳定是必要的。但是中长期LPR可以下调,引导国债收益率曲线扁平化,降低中长期融资成本,传导到企业层面,让实体经济得到更多实惠。各个环节联动起来,促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

  还将出台新的结构性政策工具

  总量政策工具持续发力,体现在广义货币M2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但是结构性政策也要有更多的创新。比如,碳减排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对传统能源煤炭进行清洁化利用。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背景下,保供稳价政策是从供给端发力,释放先进产能,把PPI降下来,从而促使中下游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下降。

  央行要进一步创新再贷款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三农领域和小微企业以及普惠金融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小微企业找到了新的商机,扩大就业,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还有交通物流不畅,影响经济恢复。一些大型货车司机,还有物流运输公司出现资金紧张,金融机构要雪中送炭,及时提供资金支持。要为养老金发放提供保障。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出现困难,也要提供支持。

  支持科技创新方面,要和财税政策协同发力,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机构要提高责任意识、风险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支持前景好、潜力大、风险可控的项目。

  目前,货币政策总体偏向宽松,问题是好项目不多。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擦亮眼睛,工作重心下沉,和企业家特别是和中小微民营企业还有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用好资金,产生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