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核心关键技术,一定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要能沉得住气,实实在在地在产业里面一点一点地发展。”近日,海特集团董事长李飚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部位于成都的海特集团,目前在国内外拥有40余家分公司和子公司,业务覆盖航空制造、航空维修工程、航空培训、航空租赁等领域,是国内航空领域最广、维修能力最全面的民营航空综合航空技术提供商。
作为一家在航空工程技术和高端射频芯片制造领域闯出一片广阔天地的民营企业,海特集团创下国内多个“第一”和“唯一”:第一张非公有制的飞机维修许可证、第一家民营的飞机大修企业、第一家运输飞机模拟机的制造企业、第一家获得全球B737NG飞机客改货STC的中国企业,唯一被工信部认定的飞机中小型发动机维修基地和再制造企业……
海特集团起家于航空检测技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由于飞机检测技术手段有限,中国民航公司从国外采购的飞机,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进行维修保障,不仅成本高,而且维修周期长。看到民航业的“痛点”后,李飚与父亲李再春在1991年成立公司,专攻航空检测。在获得相关维修许可证后,海特集团运用数字技术从事民用航空检测,逐渐在民航业站稳脚跟。回顾这一发展历程时,rose bowl李飚表示,从最初的航空检测技术到后来的飞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海特集团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特别扎实。
“发展航空技术,这件事能切切实实为国家、为行业做一些事情,也正是我们公司的价值所在。”李飚说,1998年海特集团内部遇到一次严重分歧:由于公司经营良好、赚到了钱,一部分人希望投资房地产等项目“赚快钱”;而李飚与父亲则认为,中国航空工艺与民用航空产业技术还存在不少短板,有限的资金应继续投入发展产业。“这次分歧后,一部分人就带着钱做其他的事情。我们则留下来继续耕耘,为国家、行业和社会解决些问题,不断挑战航空技术的难点、堵点。”李飚回忆说。
多年来,海特集团大力投入研发。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0.69%。截至2020年5月,海特集团申请专利总计507项,其中发明专利179项、实用新型专利313项,外观设计专利11项;并掌握了多项非专利核心技术,取得有效授权专利375项。
在李飚看来,民营企业要保持创新热情,而民营企业持续投入研发的前提是有力的政策支持。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飚还十分关心如何为民营企业搭建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当前科技产品供应链受到制约,在航空科技等高科技领域,还有许多核心技术有待突破,这就需要产业政策环境为企业赋能,让企业敢于投入,把短板和链条补起来。”
“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了,许许多多民营企业由小变大,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在关键领域成为行业‘排头兵’和创新典范,希望国家多给这些公司承担产业发展重任的机会。”李飚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