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热点 >

金融去和财政去

更新时间:2021-12-07 15:00:36

  金融机构的去化,是什么意思

   什么事效应呢就是阿基米德的原理经济化,即用较小的代价撬动较大的资源,放在机构里面可知当企业负债经营时,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持起了比较大的经营规模,由此产生“效应”。按这个逻辑,我理解的“去”就是指企业或经营主体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如果这个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请用力拍砖。
具体到银行,去不可能是减少存款,现在看来也只能压缩同业业务、表外业务了。银行是整个社会最大的资金来源,同业不让做,表外业务受限于资本压力短期内不可能全回到表内,这样看来全社会资金成本会上升。对银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难判定,因为我不清楚同业、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大还是风险大,请大家指教。但对依赖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筹集资金的企业,短期内则是大利空。
有人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了金融去,个人认为理解有误,应该是转移银行信用风险的举措。信贷资产属于银行资产,而卖资产无论如何不会降低银行的水平的。因为它和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来源根本就是两回事。不过,如果CLO能够常规化、可盈利,债务风险就能有效转移,那长期来看对银行业确实是一个利好。需要说明的是,CLO的开展,给银行带来信贷额度,如果不对这部分信贷流向进行指导控制,很可能资金又会流向政府融资平台。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政府去了。 金融里面去化泛指什么

   从南至北,从华尔街到香港中环,从美联储主席到一线的对冲基金操盘者,嘴里念叨的都是这个词、以及隐藏在它背后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市场。 而在其中一些人眼中,“去化”已经是未来一个时代的主题词,它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大变化,是对过去三十年世界金融发展路径的“修正”。这股浩浩荡荡 何谓“去化”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 一些机构认为,如果这股风潮蔓延,那么原先支持金融市场的大量复杂的组合、放大的投资工具会被解散。衍生品市场萎缩、相关行业受创,市场流动性因此大幅缩减,并导致经济遭遇衰退 。 是金融去 还是实体去

   关于金融加和去的问题,市场讨论的非常的多,不过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相对完整的分析,市场的解读也比较混乱,为了帮助投资者理解和跟踪这个体系,我们撰写了这个报告。
思路上主要是基于债券市场,对金融加的过程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简单拆分:
1)负债端套利过程的持续,即理财与委外的扩张;
2)央行利率走廊维持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稳定与宽松;
3)实体的刚兑,因为金融加,最终对应了实体信用的扩张。
而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比如理财与委外的扩张,在同业资金端,大致可以看成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广义拆借”变多,它与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松紧会有密切的关系,而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宽松与否也会影响到理财委外扩张的可持续性,因此未来这两个过程如何演变,是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流动性创造机制的变化将对债券市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就第三个层次,金融加最终加在实体上,因此实体经济的刚兑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如果实体开始去,信用条件恶化,也会影响到负债端的问题,比如今年4月份等。但之后刚兑持续,是债市上涨的重要条件,当然,房地产的上涨,也是金融加过程中的重要话题。
当下的债券市场,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个逻辑,是“钱多+资产少”。钱多的含义,市场普遍认同的是理财(委外)资金多,而资产少,则是指满足收益率要求的安全的债券资产。
如果理财资金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和居民的收入,那么从宏观上来说,“钱多、资产少”大致可以看成是“货币多,经济差”的代名词。这里的货币,不是基础货币,而是指广义货币,而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我们知道广义货币,是通过基础货币派生的,而这个过程,需要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行为,或者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行为来实现,所以基础货币环境,也就是货币市场流动性环境的松紧,会对这个派生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而央行正是通过调控货币市场流动性,来影响这个派生过程,从而达到调控金融机构行为和实体经济的目的。
回到债券市场,当下普遍的模式是理财资金持续扩张,并且委外的动力很强,非银行金融机构拿到这一笔钱,买入债券资产,再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加,这应该是一个相对简明的完整的过程。
当下金融加和去,是市场讨论的最为热烈的名词,但什么是金融的加和去,却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这里我们不妨基于这个过程,对金融加的概念进行一些总结,我个人倾向于,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大致可以理解成为回购市场的融资层面。即金融机构买入债券,然后以债券作为质押,到回购市场上进行融资,这可能也是债券和贷款两者之间的一个关键区别,即同样作为企业的融资工具,但债券可以通过回购市场来提升。当下,回购市场的融资规模迅速扩张,并且金融机构多缩短负债的久期来进行操作,就是这个层面的加行为的体现。 政府要去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定义一词,个人理解来自于“财务”概念。当企业负债经营时,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持起了比较大的经营规模,由此产生“效应”。按这个逻辑,我理解的“去”就是指企业或经营主体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如果这个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请用力拍砖。
那么,为什么要去呢因为如果率太高,固定利息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净利润波动性加大,风险也加大。一旦经营业务不好,企业支付利息就很困难,违约概率很高。
去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去,二是金融去,三是企业去。
政府去,就是削减政府债务,对中国而言重点是地方政府债务。其实中国政府整体债务占GDP比重与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去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问题是不透明,让中央领导、银行心里没底。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政府去,不如说是调结构更合适。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要问。一是现有债务是否可控二是如何控制未来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第一个问题经济界讨论的很多,见仁见智吧。我没有具体数据不做判断,但有一点很明确。
现存债务已是既成事实,投资项目有清偿能力还得上最好,还不上就从全国财政大盘子里找钱,实在还不上,就只能债务重组。
当然债务重组最好的办法不是像早先那样,再剥离几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等于全国人民集体买单,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对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相关不良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吸引投资者来买。悲观的投资者可以买优先级,低风险低收益。乐观的投资者可以买劣后级,高风险高收益。这样就把地方债务风险从银行体系转移到了广泛的投资人身上,也就盘活了债务存量。
关于第二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明确政府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规范的地方债、资产支持证券(注意,这里指狭义ABS!不是CLO)发行机制,让真正用钱的和投钱的直接见面,是为用好增量。这一点对承销商,如银行、券商们,是利好。 政策利率全面上调、货币政策明确去是怎么回事

  简介:

  鸡年首个交易日,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进一步验证了春节前的市场预期。继春节前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上调后,春节后,央行又把各期限逆回购利率较节前上调了10个基点。同时,自2月3日起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

  详细情况:
 

  2月3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200亿元7天期、100亿元14天期和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恢复了此前一度暂停的7天期逆回购,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35%,此前为2.25%;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5%,此前为2.4%;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65%,此前为2.55%。由于当天央行公开市场有1200亿元逆回购到期,故单日净回笼700亿元,连续第5个交易日实现资金净回笼。

  同时,央行表示,自2月3日起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调整后隔夜、7天、1个月利率分别为3.1%、3.35%和3.7%,此前利率分别为2.75%、3.25%、3.6%。
 

   评论:去,紧货币好还是松货币好

   一般是两股,如果图纸上没有特殊标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