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体系,是利用一系列经济指标建立起来的宏观经济"晴雨表"或"报警器"。它之所以能像"晴雨表"或"报警器"那样发挥监测和预警的作用,第一是因为经济本身在客观上存在着周期波动;第二是因为在经济波动过程中,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指标率先暴露或反映出来。 为了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探求经济周期波动规律,西方经济统计学家们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开始了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的研究工作。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的七十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经济景气监测预警体系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为世界各国所熟悉。中国在80年代末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无论在构成还是构造方面,都取得了更为迅速的进展:
①构造监测系统的另一基本方法--合成指数的出现。尽管扩散指数作为一种基本构造方法已在50年代确立并广泛应用,但还存在着不能反映经济波动幅度、干扰较大等特点。由于5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高速经济增长,仅用扩散指数很难适应,为此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首席经济统计学家希斯金,于60年代提出了综合指数法,从而弥补了扩散指数的不足。从此CI和DI共同成为构造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方法。
②具有评价功能的预警信号指数出现。到60年代中期,人们已经意识到西方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高速增长也会带来各种弊端,经济的"过热"如同经济衰退一样也是应该避免的。为此,不少国家在其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中进行了引进评价指标的尝试,试图对经济波动的不同状态给出相应的评价。1963年,法国政府为配合第四个五年计划制订了"景气政策信号制度",借助不同的信号灯颜色, 对宏观经济作出简明、直观的评价。1966年,日本经济企划厅在其经济白皮书中发布了"日本景气警告指数",对正处于调整增长阶段的日本经济分别以红、黄、蓝等颜色给出评价。1970年,联邦德国也由国会专家委员会编制了类似的警告指数。这样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不仅能够指示景气动向,而且能以简明、直观的方式给出对经济状态的评价,这一功能的增加,尤其有利于广大厂商的经营决策。
③基本方法的重大进展,如季节调整方法日趋成熟,构成指标选择方法的重大突破-"评分系统"的出现并逐步走向国际化。在季节调整方法上,除了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成功研制X-11季节调整法外,还有美国劳工局的BLS法,日本通产省的MITI法,日本企划厅的EPA法,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的IFO法。这些季节调整法各有特点,分别为各国经济监测机构采用。我国应用的基本上是X-11季节调整法。
自70年代初期起,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系统本身初步定型,并开始出现国际化的趋势。一方面是国际性景气监测预警系统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由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1979年,美国NBER与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国际经济循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一个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7个发达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指标系统,用以监测西方重要国家的景气变动。该系统具有4个功能①迅速地监测世界性的衰退和复苏;②测度周期性衰退的范围与程度;③评价对外贸易前景;④对通货膨胀提出预警信号。此外,一些国际性组织也出现了相应的景气测系统。1978年,拥有西方20多个国家的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决议建立了应用先行指标系统来监测成员国际经济动向的机构。1979年,欧共体也开始了关于成员国景气状况监测系统的研究,并于80年代开始投入运行。1984年日本也开始研究区域景气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