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产生了大量贸易顺差,带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日元升值压力不断增强。而当时日本财政赤字已较高,无法通过财政政策实现贸易均衡,日本央行试图通过低利率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但这导致资本大量涌入,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积聚。与此同时,当时的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不是积极向外疏导日元,而是设法挡住美元入境和向外输出美元,使得日元在国际上的供应量偏少,最终未能压制住日元升值趋势,而《广场协议》则成了压垮日本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面临相同的情况,德国则是将其长期累积下来的大量外汇储备作为平准基金,用来调节马克汇率,同时积极通过资本账户逆差向外输出马克,使得马克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供给大幅度增加,迅速成为国际硬通货。
不过,保汇率不可避免的会消耗一定的外汇储备,而其中的风险也很大,因为消耗外汇储备之后,也不能保证汇率就一定会保住,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情景并不是没有出现过。对于中国而言,如果经济在未来1-2年未能企稳,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减少并快速突破临界值,而汇率依然存在较强贬值预期,则可能面临挤兑风险。而保外汇储备则面临汇率加速贬值的风险,市场非理性因素作用下可能出现贬值、贬值预期与资本外流相互促进与强化,最终导致汇率大幅贬值,资本持续大规模外逃。其结果是金融市场动荡,经济体可能会步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也是近期人民币汇率趋势预期逆转的重要性所在,我们已经牺牲了很多外汇储备来保人民币汇率,说幸运也好,说方法得当也罢,总之,阶段战役成功了。
外汇储备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潜在的国际收支需要,维持汇率稳定以及缓冲外部流动性,进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持和保障。从逻辑上看,适当运用外储使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安全的波动区间十分必要。而且,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主要是前几年在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时,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积累起来的。与当前运用外汇储备维护汇率稳定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如果通过消耗一定量的外汇储备可有效减弱贬值预期,稳定汇率,为中国的结构性改革及经济触底回升赢得时间,那么,消耗一定量的外汇储备可谓物尽其用且正当其时。
外汇储备和汇率二者是唇亡齿寒关系,并非非此即彼。汇率大幅贬值会进一步加剧资本外流和贬值预期,甚至形成汇率贬值→资金外流→贬值预期进一步上升→资金加快流出的恶性循环,外汇储备也会大幅缩水。若运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有效控制贬值幅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则会缓解甚至消除贬值预期,避免出现恶性循环,减少资金外流压力,外汇储备也就稳定了。
因此,从效果和结果来看,我国通过9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代价,稳住人民币汇率,并且成功将人民币汇率预期扭转为升值,是值得的。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就会有大量资本流入,从而形成汇率升值→资金流入→升值预期进一步上升→资金加快流入的良性循环,损失的外汇储备自然会回来。当然,万事都有一个度,热钱持续流入也未必是好事。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汇率与外汇储备的关系。唇亡齿寒,相得益彰。真正的高手会让其中的关系永远维持在适度平衡中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