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胡学文
正是最美人间四月天的时候,证券时报“献礼建党百年·资本市场风景线”采访团一行抵达了地处东南沿海的宁波。此行的目的,就是想看看这个城市的资本市场风景。
巧合得很,十多年前,也是三四月间,笔者刚刚从事新闻行业不久,第一次独立长途出差就是到宁波,采访主题是在创业板即将开启大背景下,宁波当地企业的上市热情和准备情况。笔者特意回看了当时最终见报的稿件,彼时宁波A股上市公司是26家。
时针拨转到今日,宁波资本市场成绩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宁波A股上市公司总数突破百家已指日可待;新三板挂牌公司也已逼近100家。
仅从数据看,宁波的资本市场风景显然不赖。正如同行的同事询问笔者时隔十多年重返宁波采访感受如何,“翻天覆地”的评价脱口而出。但究竟变化在哪,变化有多大,还真难说出个一二三。
不过,在对宁波历史、经济、社会、民生有着更深刻认识的人看来,一句“曾几何时,人们可是只知宁波不知杭州的”,就足以概括内心的感受了。
然而,从曾经的“只知宁波不知杭州”到今天的“宁波就以为是这样”的大众评价,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宁波明明实力不俗,为何会让人生出这种感觉?采访团带着疑问,走访了一些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老板,要么生于斯长于斯,要么奋斗于斯奉献于斯,对宁波发展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的梳理、解决办法的思考,自然比笔者这个过客更有深度,也更有发言权。多番交流下来,总结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条:一是宁波民营企业居多,专注和满足于“小而美”;二是宁波行业结构相对单一,还是“老运动员”传统制造业为主,互联网科技这类新兵没有跟上来;三是宁波行业“单打冠军”不少,但在全国甚至更大范围内叫得响的龙头企业却不多。
告别宁波之际,笔者无意间瞄到一家街头的小海鲜店,顿觉豁然开朗。宁波的企业专注“小而美”不求“大而优”,安于自己最擅长的行业,深耕产品线,做精做细成为“单项冠军”……这些特征不正是和“宁波小海鲜”如出一辙吗?!
小海鲜,顾名思义是体积较小的海产品。在宁波,小海鲜多了去,小只是外在,鲜才是灵魂。“透骨的新鲜”将追求鲜显露得淋漓尽致,宁波人好的就是这一口。这种文化,显然也渗透到了企业经营层面,不盲目崇尚做大,更追求做细做精。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是绕不开的一环。特殊的文化背景成就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底色。当海鲜在大多数城市以生猛为美之时,宁波坚持以小海鲜称呼。这里面透着亲昵,更显露出一种流淌在骨子里的特殊文化基因。毫无疑问,小海鲜之所以能够成为宁波的“本地之光”,除了自身味道绝佳外,更重要的是,如果离开了宁波这个地理空间,它就全然无法再完成自我味道的展现,更为重要的是,大概率也不会得到民间这么高的认同和发自内心的喜爱。
小海鲜之于宁波,就是这样的存在;企业“小而美”之于宁波,也是这样的存在,并且大概率还会一直这样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