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主要分析一种典型的收购(把上市公司转为非上市的收购)收购,尤其是管理层收购(以目标公司管理层为主要推动力量的收购),使管理人员持股增加,从而增加了他们提高经营业绩的动力。首先,一些高效益的投资项目需要管理人员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因此,只有在管理人员获得与该项目收益相应的收益时,该项目才会被采纳。但是,外部股东可能会认为对这些管理人员报酬合同“过于慷慨”。在这种情况下,将上市公司转为非上市有助于报酬协议的达成。其次,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可能浪费资源,以在潜在的竞争者和外部的股东面前保住自己的职位。他们可能进行一些利润并非最高、但收益比较容易受到外部人士注意的项目。转为非上市可以消除这类成本。一般说来,按管者持有大量股权。因此,他们会密切关注接管后的企业管理。这将减少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通畅、不对称现象。从这种角度来说,收购导致的“股权集中”反映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再结合,这必然会降低代理人成本。再次,自由流量往往促使管理人员进行奢侈的支出,而不是将其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通过收购而增加债务,可以迫使这些流量被用于偿还债务。此外,收购是支付股息的有效替换方式。相对于股息的发放来说,管理人员对于偿还债务的自由选择余地就比较小了。因此,债务的增加减少了管理人员对自由流量的分配权;收购减少了自由流量引致的代理人成本。债务的增加也会给管理人员带来压力,并促使其加倍努力,以避免公司破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收购代表了一种债务约束行为,对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下面两组数据可作为上述理论的经验证据。第一,在管理层收购后,管理人员持有股权比例大大增加。一项1980年到1986年间对76例管理层收购的抽样表明,接管前,总裁和管理人员的持股份额比例分别为1.4%、5.88%。按管后,分别变为6.40%和22.63%。因此,管理人员所有权在接管后增加了三倍。第二,收购企业的经营业绩。研究人员通过对重新上市的公司的第二次公开发行公告书的发现,超过2/3的企业(72家中有54家)揭示了在收购后至少进行了一项重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重新调整资产(生产设备重组以及资产剥离等等)、采取成本降低计划、改变市场策略(包括产品线、产品质量、定价以及客户服务)等等。作为这些重组活动的结果,这些公司的经营业绩有了很大改善。在35例可以获得相关数据的案例中,对于中等规模的企业,在收购后到第二次公开发行前这段时期(平均为29个月)中,以不变价格衡量的总销售额增加了94%,毛利润和经营利润分别上升了27.0%和45.4%,成果是比较显著的。 (1)对被收购方而言:由于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的变化,本公司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可能已不再适宜继续经营,那么可以通过收购卖出股权同时保全自己员工的利益,避免劳资冲突。另外,如果股票市场不活跃,很多股票的市价低于其资产净值,而购并却能在市价基础上为其支付一笔溢价;对于那些“烟囱工业”(夕阳产业)来说,因为发展前景不乐观,这种溢价效应更加明显。(2)对于收购方而言:a.作用,以少量的投资购得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并充分享受高额负债带来的作用。b.纳税优惠,高带来更多利息避税。帐面资产价值增加带来较高折旧;如果被收购方是亏损企业,还会产生亏损递延等等作用。(3)对债权人而言:可获得高于优惠利率3-5个百分点的利率好处,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接受抵押、担保,参股等多种形式降低贷款风险。前面提到参与购并的公司可以获得纳税优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财富由国家转向企业,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在收购中出售的股票,股东要为相应的资本利得缴纳所得税;另外,如果以后企业变得更加强大并重新公开上市,公司将会交纳更多的公司税。为什么国家和企业均可受益,原因就在于购并往往会带来价值创造的过程。这在前面所述的管理人员激励效用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另外一个价值源泉可能来自购并带来的资产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你买卖1万元的股票就是支付或得到1万元,但如果是期权交易,就不是了,如果交易所要求10%的保证金,那么1万元的期权交易,你只需存入保证金账户1千元,就可以交易了。换句线万元的期权交易,收益和风险都放大了10倍,即有10倍的。
跟交易性质相同,期权交易都是远期交割的,然后根据市场波动,决定你的得失,和是否需要补充保证金。你可以选择到期交割,还是中途随时平仓。不说太多了,你主要把财务理解了,我就完成任务了,其他的想玩的话,还需要学习,摸清其中的风险。
财务原理是指用固定成本的债务代替股东权益,使企业利益实现最大化的过程。随着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股权融资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如果企业对股票融资方式过度依赖,就会使企业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对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合理优化公司的融资行为,保持企业在负债和股东权益进行合理分配,使企业资本结构更加合理,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价值。
负债与权益是企业资本的两个重要方面,由于短期资金以及其筹集方式是动态的、变化比较大的,且在整个资金结构中占有的比例也比较低,所以企业基本把其作为运营资金来进行有效管理。因此,企业的整体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的权益资本与长期债务。企业的抵税收益是通过债务融资而获得的。但企业资本的风险也随着债务的增加而加大,使得股东不得不承担相应的风险。由此可见,企业要实现最大化的价值就得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对风险和收益的比例进行充分权衡考虑。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
优化资本结构的意识目前在我国企业中,还没有在资本的筹资决策过程中形成。负债率高和股权融资问题仍然是对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造成不利影响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债权人是国有银行,债务人则是国有资本一股独大,运用债务融资方式对国企的经营行为不起到实质性的约束作用,因此造成了我国国企业负债不断增加的局面。我国企业一般采用高负债率的融资方式,我国金融市场中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破产机制和完全退市机制,因而企业对现代理财意识也比较模糊,仅能通过负债经营的模式,而不能正确合理的应用财务功能,使企业的资金不能实现获利,高负债水平只能使企业资金越来越短缺,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使企业进行举债的恶性循环当中。
我国证券市场在规模、结构和效率等方面虽然都已经比较完善,但低成本的股权筹资、非偿还特性被弱化等问题还是影响证券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金融机构不有有效的实现对企业经营的约束和监管,使得大部分企业仍采用股权融资的方式,通过配股和增发新股来实现再融资。对债务融资基本上不感兴趣,使企业的权益资本呈不断增加的势态,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相应偏低。就样就导致了企业投资效率低、股权资金闲置、整体业绩不足、股东收益下降的局面,不能有效发挥财务的作用。
企业因固定债务出现息税前利润变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更大的变动效应就是企业进行债务融资时出现的财务效。由于企业负债经营使得企业的每股利润出现上升和下降的情况可以将财务分为正财务和负财务。系数是各股收益的变动率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之间的比值,它是衡量财务效应的指标,系数越小财务效应和财务风险也相应降低。
通过对各种资本比例进行操作使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可以有效实现对资本结构的优化。企业通过综合衡量债务和权益可以优化资本结构。
通过债转股、股权融资以及资产重组等方式可以有效实现对负债率高、经营业绩较差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
1、债转股优化方式是一种独特资本结构优化方式,它适用于资不抵债亏损巨大的国有大型企业。它通过把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转变成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实现对资本结构的优化。债转股的操作方式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危机能够实现有效缓解,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使企业能够降低经营风险,有效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2、股权融资的优化策略是以股权融资的方式实现对企业总体资本的优化,有效降低企业的负债率。主要采取剥离不良资产、减少员工编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等方式来实现股权融资。
融资、银行贷款以及股份回购等方式是实现权益资本较高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融资的优化方式是采用发行明确还款期限的方式,到期企业要连本带息还给债权人。这种方式能够约束企业经营行为,增加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的的发展水平和管理状况。银行贷款的优化方式适用于负债率低的企业,企业通过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取得银行的贷款,发挥财务作用最大化实现股东权益。股份回购的优化方式是通过公开、协议的方式回购已经发行的自身股份,来减少企业发行在外股份的一种优化方式。
总之,财务能够有效的给企业带来效益也使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应增加,为了使企业能够对资本结构更有效的优化,要把握好效应收益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增加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购并(leveraged buyout)起源并风行于美国。今天,在变革的中国,其生命力已初露端倪。购并就是收购方主要通过借债来获得目标公司的产权,即借助财务作用完成购并活动,因而被称为“购并”。 购并资金来源于风险资本,即称为风险购并。. 一、购并的复兴 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购并”在美国由来已久,但为什么从70年代后期开始,购并会在美国复兴呢?它兴起的原因和背景是什么?总的来说,主要是由于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美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这一时期发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很大.通货膨胀对公司资产的价值和运用都有直接的影晌。第一,通货膨胀使公司资产的名义价值超过其历史成本。美国1981年” 经济复兴税法” (ERTA)允许企业对新购进的旧资产和全新资产采用加速折旧。企业利用这一机会收购资产,可以在较大基数之上从头加速提取折旧.而且,依据美国1986年税制改革以前的税法,全盘收购对企业税赋更为有利,因为税法规定;清算中的企业出售其资产可免缴资本收益税.第二,通货膨胀使企业实际债务负担减轻.因为债务利息率是固定的,并不随物价指数上涨而升高,从而通过举债可以获得通货膨胀带来的部分收益,进而转移债务负担。 (二) 税法的变动是促进作用兼并的另一重要原因。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联邦所得税率(适用于公司营业收入)与资本收益税率之间差异较大,相比而言,美国联邦所得税率偏高,而资本收益税率偏低,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股票市场的繁荣。70年代后,国家对税率进行了调整:所得税率下降为50%,资本收益税率 的上限提高至35%。两者税率差距缩小,使得股票交易在70年代处于“零增长”时期,很多股票不得不以低于公司帐面价值的价格出售。股票的上市与发行也不活跃,企业主要以借债来融通资金。而且,持续的通货膨胀及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使得借债更为合算。1981年的“经济复兴税法”使得职工持股计划(ESOP)更具吸引力。职工持股计划,是一项鼓励职工购股、参股,增强职工参与意识的计划方案。利用该计划,可以从银行贷款购买公司股票,并且在利率和本金偿付上享有优惠。因而,公司通过ESOP计划借进贷款更加有利可图。 (三)购并活动需要巨额资金,金融机构的贷款是购并资金的重要来源。由于对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加剧,金融机构自身取得资金的成本也在上升,这使得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努力寻找放款渠道。1978年以前,为并购提供贷款的只是少数大保险公司。而现在,各种金融机构都设置有专门的并购部门。据估计,并购所需资金90%是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且贷款的数目和种类都在不断增多。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税制修改、充足的金融市场是促进购并的三个宏观经济条件。为适应宏观经济变动,企业纷纷采取措施,期望从中获得好处,购并随之兴起。 风险购并与一般购并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债务资金不是来源于银行贷款,而是来源于风险投资资金。而且风险购并的资金运用也与一般购不同,它是用于富有创新精细和潜在市场的风险企业。 二、购并的好处 1.对管理人员有激励效应 下面主要分析一种典型的收购(把上市公司转为非上市的收购)收购,尤其是管理层收购(以目标公司管理层为主要推动力量的收购),使管理人员持股增加,从而增加了他们提高经营业绩的动力。首先,一些高效益的投资项目需要管理人员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因此,只有在管理人员获得与该项目收益相应的收益时,该项目才会被采纳。但是,外部股东可能会认为对这些管理人员报酬合同“过于慷慨”。在这种情况下,将上市公司转为非上市有助于报酬协议的达成。其次,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可能浪费资源,以在潜在的竞争者和外部的股东面前保住自己的职位。他们可能进行一些利润并非最高、但收益比较容易受到外部人士注意的项目。转为非上市可以消除这类成本。一般说来,按管者持有大量股权。因此,他们会密切关注接管后的企业管理。这将减少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通畅、不对称现象。从这种角度来说,收购导致的“股权集中”反映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再结合,这必然会降低代理人成本。再次,自由流量往往促使管理人员进行奢侈的支出,而不是将其作为股息分发给股东。通过收购而增加债务,可以迫使这些流量被用于偿还债务。此外,收购是支付股息的有效替换方式。相对于股息的发放来说,管理人员对于偿还债务的自由选择余地就比较小了。因此,债务的增加减少了管理人员对自由流量的分配权;收购减少了自由流量引致的代理人成本。债务的增加也会给管理人员带来压力,并促使其加倍努力,以避免公司破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收购代表了一种债务约束行为,对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下面两组数据可作为上述理论的经验证据。第一,在管理层收购后,管理人员持有股权比例大大增加。一项1980年到1986年间对76例管理层收购的抽样表明,接管前,总裁和管理人员的持股份额比例分别为1.4%、5.88%。按管后,分别变为6.40%和22.63%。因此,管理人员所有权在接管后增加了三倍。第二,收购企业的经营业绩。研究人员通过对重新上市的公司的第二次公开发行公告书的发现,超过2/3的企业(72家中有54家)揭示了在收购后至少进行了一项重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重新调整资产(生产设备重组以及资产剥离等等)、采取成本降低计划、改变市场策略(包括产品线、产品质量、定价以及客户服务)等等。作为这些重组活动的结果,这些公司的经营业绩有了很大改善。在35例可以获得相关数据的案例中,对于中等规模的企业,在收购后到第二次公开发行前这段时期(平均为29个月)中,以不变价格衡量的总销售额增加了94%,毛利润和经营利润分别上升了27.0%和45.4%,成果是比较显著的。 2.其它好处 (1)对被收购方而言: 由于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的变化,本公司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可能已不再适宜继续经营,那么可以通过收购卖出股权同时保全自己员工的利益,避免劳资冲突。另外,如果股票市场不活跃,很多股票的市价低于其资产净值,而购并却能在市价基础上为其支付一笔溢价;对于那些“烟囱工业”(夕阳产业)来说,因为发展前景不乐观,这种溢价效应更加明显。 (2)对于收购方而言: a.作用,以少量的投资购得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并充分享受高额负债带来的作用。 b.纳税优惠,高带来更多利息避税。帐面资产价值增加带来较高折旧;如果被收购方是亏损企业,还会产生亏损递延等等作用。 (3)对债权人而言: 可获得高于优惠利率3-5个百分点的利率好处,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接受抵押、担保,参股等多种形式降低贷款风险。 (4)对而言: 前面提到参与购并的公司可以获得纳税优惠,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财富由国家转向企业,国家利益受到损害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在收购中出售的股票,股东要为相应的资本利得缴纳所得税;另外,如果以后企业变得更加强大并重新公开上市,公司将会交纳更多的公司税。 为什么国家和企业均可受益,原因就在于购并往往会带来价值创造的过程。这在前面所述的管理人员激励效用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另外一个价值源泉可能来自购并带来的资产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购并的适用条件 何种企业适合购并很难一概而论。然而,一般而言,并购目标对并购方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的流量。债权人对流量的稳定性尤为关注,在他们看来,流量的稳定性甚至比其数额大小还要重要。 2.稳定而富有经验的管理层。贷款方对于收购目标的管理人员的要求往往比较苛刻,因为只有管理人员尽心尽力,才能保证本金和利息如期偿还。人员的稳定性一般根据管理人员的任职时间长短判断。管理人员就职时间愈久,则贷款方认为他们在完成收购后留任的可能性愈大。 3.充裕的成本降低空间。收购后目标公司不得不承担新的负债压力,如果公司可以比较容易地降低成本,那么这种压力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冲,可能的降低成本措施包括裁员、减少资本性支出、清理冗余设备、控制营运费用等。据统计,美国公司发生并购后,行政人员的平均裁减比例为16%,而生产线上的工人的裁减比例则微乎其微。 4.一定规模的股东权益。目标企业用于抵押的资产可以为债权人提供某种保护,再此基础上,如果收购方能够做一定数额的权益投资,如增加一定的股本金等,那么债权人的风险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缓冲。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贷款方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有所增强,因此对收购方权益投资比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5.收购前较低的负债。如果目标企业在收购前的负债低于可抵押资产的价值,那么收购方在收购该企业后就可以承担更多的债务。而如果目标企业已经是负债累累以至资不抵债,那么收购方就不能获得新的负债能力。 6.易于分离的非核心产业。如果目标企业拥有较易出售的非核心部门或产业,那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出售这样的部门或产业,迅速地获得偿债资金。这是能够吸引贷款方的优势之一。 四、购并的操作过程 下面以购并的一种典型形式,即把已上市的公司通过购并转为非上市公司为例,介绍一下购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筹措接管所需要的资金,以及设计出一套管理人员激励体系。通常情况下,由公司的最高管理人员或接管专家们领导的收购集团提供10%的资金,作为新公司的权益基础。以股票期权或认购权的形式向管理人员提供基于股票价格的激励报酬。这样,如果企业经营得好,管理人员(不包括董事)的股份额将不断增加,一般最终会高于30%。所需要资金的50%到60%通过以公司资产为抵押向银行申请有抵押收购贷款。该贷款可以由数家商业银行组成辛迪加来提供。这部分资金也可以由保险公司,或专门进行风险资本投资或收购的有限合伙企业来提供。如果资金来源为风险投资,这样的标杆收购就叫做风险购并,其他资金以各种级别的次等形式,通过私募(针对养老金基金、保险公司、风险投资企业等)或公开发行高收益率债务(也就是垃圾)来筹措。 第二阶段:组织起来的收购集团购买目标公司所有发行在外的股票(购买股票形式),或者购买目标公司的所有资产(购买资产形式)。为了逐渐偿还银行贷款,降低债务,公司新的所有者将公司的一部分出售,并大力降低库存。 第三阶段:管理人员通过削减经营成本,改变市场战略,力图增加利润和流量。他们将整顿和重组生产设备,增强库存控制和应收账款管理,改变产品质量、产品线及定价,调整雇员工作,并努力与供应商达成更为有利的条款。为了按时支付大大膨胀的债务,他们甚至将进行裁员,并削减在研究和新厂房设备方面的投资。 第四阶段:如果调整后的公司能够更加强大,并且该投资集团的目标已经达到,该集团可能使公司重新变为公众持股公司,称为反向收购。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公开发行股权来实现(这一发行通常称为第二次公开发行)。这样做的一个原因就是为现有股东提供流动性。此外,一项针对1976年到1987年间72家进行反向收购的企业进行的研究揭示了86%的企业打算用第二次公开发行筹集的资金来降低公司的率。进行反向收购的大多数是成功的收购公司。以上除第一阶段以外,风险购并与一般购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五、购并在中国 当前,中国经济改革正全方位进行,然而重中之重在于企业改革。在企业改革中,“购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越来越爱到和各届的重视和青睐。 中国现代的经济结构以及企业制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到了必须进行调整和升级的阶段。一些历史累积问题只有通过比较剧烈的手段才能解决。例如,对一些包袱沉重且缺少存在必要的企业实行破产或兼并。但是,中国目前的社会与经济体制不容许企业大规模破产,而将众多劳动者抛向街头。因而,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需要主要运用兼并和资产重组这种比破产更温和的手段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 我国由推动的资产重组和企业兼并活动始于1984年,到1988年达到一个小的高潮。1989年经济紧缩后逐渐终止。1993年开始的经济软着陆使重新起动购并与重组。十五大召开后,企业改革力度加大,步伐加快,再加之市场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健全,这一切都为企业购并创造了良好的土壤。可以说,企业购并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购并形式的一种,购并在中国具有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我国目前存在大量应该被收购的企业,这些企业拥有相当数量的有形无形的资产,便资产运营效率较低,迫切需要进行重组,寻找出路。 第二,除了极少数实力相当于雄厚的公司之外,大多数优势企业无法完全靠自有资金进行购并活动。况且,即使资金雄厚的公司,出于资本结构优化等方面的考虑,也可能通过举债实现购并。 第三,我国金融机构存在数万亿的存款,这些存款急待寻找有效率的投资渠道。 综上所述,尽管在实际运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系列的障碍与困难,但“购并”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调整方式,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兴起和发展,我国的风险购并也将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方式
资产,我觉得概念也是可以来自非常不错的哲学这本书了,并且还是能够给我们大家带来更好的学习机会。
交易,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小额的资金来进行数倍于原始金额的投资,以期望获取相对投资标的物波动的数倍收益率,抑或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