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谈股论今:车身轻量化概念股

更新时间:2021-07-14 04:35:33

  什么是轻量化车身?

  凯迪拉克在ATS-L、XTS、CT6、XT5等车型上都采用了轻量化的车身设计,采用FBI一体式车架总成的设计理念,通过优化框架设计、高效的材料应用、创新的联接工艺,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也缔造了傲视同级的碰撞安全表现。

   轻量化车身技术主要有哪些

  现今阶段,无论是从性能考虑,还是从环保出发,汽车轻量化都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碳纤维复合材料是汽车轻量化的不二之选,众所周知的顶级方程式赛车车身就整体使用的是碳纤维复合材料。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材料逐步普及,已经开始运用于普通汽车上。
一、汽车轻量化已势不可挡
减轻车重是人们一直在追求探索的。汽车变轻,一方面能提高车辆性能,另一方面更能满足节能环保的需求。如果将现在汽车的钢材部件全部由碳纤维复合材料置换,车体重量可减轻40-50%,车子的提速和转向等性能显著提升。此外,当前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已超4,500万吨。研制轻量化汽车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迫切需求。数据显示,汽车每减重10%,燃油消耗可节省7%,目前钢铁材料约占车体重量的3/4,如果汽车的钢材部件全部由碳纤维复合材料置换,车体重量可减轻300kg,燃油效率提高36%,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减17%。若减重20%-30%,每车每年CO2排放可减少0.5T,不仅减少了使用成本,更加绿色环保。
二、碳纤复合材料是必然选择
碳纤维是由化纤和石油经特殊工艺制成的纤维,除了和一般碳素材料一样具备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等特性外,它强度更高,质量轻,更耐腐蚀。它的密度不到钢的1/4,但抗拉强度却是钢的7~9 倍,抗拉弹性也高于钢,在2000℃以上的高温惰性环境中,是唯一强度不下降的物质。在有机溶剂、酸、碱中不溶不胀,耐蚀性出类拔萃。而且它外形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从使用的角度看,碳纤维不存在腐蚀生锈的问题,比普通金属耐用。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碳纤维的性质几乎不发生变化。使用碳纤维制造车身,可以省去高成本、繁琐的涂装工艺。难怪有人说,碳纤维几乎是目前可知的最能让汽车减重的完美材料。

   汽车轻量化技术有哪些

  现今阶段,无论是从性能考虑,还是从环保出发,汽车轻量化都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碳纤维复合材料是汽车轻量化的不二之选,众所周知的顶级方程式赛车车身就整体使用的是碳纤维复合材料。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材料逐步普及,已经开始运用于普通汽车上。
一、汽车轻量化已势不可挡
减轻车重是人们一直在追求探索的。汽车变轻,一方面能提高车辆性能,另一方面更能满足节能环保的需求。如果将现在汽车的钢材部件全部由碳纤维复合材料置换,车体重量可减轻40-50%,车子的提速和转向等性能显著提升。此外,当前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已超4,500万吨。研制轻量化汽车是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迫切需求。数据显示,汽车每减重10%,燃油消耗可节省7%,目前钢铁材料约占车体重量的3/4,如果汽车的钢材部件全部由碳纤维复合材料置换,车体重量可减轻300kg,燃油效率提高36%,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减17%。若减重20%-30%,每车每年CO2排放可减少0.5T,不仅减少了使用成本,更加绿色环保。
二、碳纤复合材料是必然选择
碳纤维是由化纤和石油经特殊工艺制成的纤维,除了和一般碳素材料一样具备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等特性外,它强度更高,质量轻,更耐腐蚀。它的密度不到钢的1/4,但抗拉强度却是钢的7~9 倍,抗拉弹性也高于钢,在2000℃以上的高温惰性环境中,是唯一强度不下降的物质。在有机溶剂、酸、碱中不溶不胀,耐蚀性出类拔萃。而且它外形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从使用的角度看,碳纤维不存在腐蚀生锈的问题,比普通金属耐用。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碳纤维的性质几乎不发生变化。使用碳纤维制造车身,可以省去高成本、繁琐的涂装工艺。难怪有人说,碳纤维几乎是目前可知的最能让汽车减重的完美材料。

   什么是汽车轻量化 汽车轻量化技术剖析

  汽车轻量化就是整体减轻汽车重量,提高性能。碳纤维是未来汽车轻量化发展趋势。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和树脂等材料通过一定比例混合,经过一系列固化处理得到的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材料。这种材料应用在汽车领域具有传统金属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
产品优势:
强度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优于金属材料。其抗拉强度时普通钢材的4-5倍,刚度是普通钢材的3-4倍。人们越来越注重汽车的安全性,在“德系车与日系车谁能安全”“铁皮厚与薄谁更安全”等问题上,汽车爱好者已讨论多年,表面上是争个谁对谁错,但实质上反映的事人们对于汽车安全性的看重。这样一种高强度的材料应用到车身上,汽车的安全性会大大增加。
质量轻,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有着优良机械性能的同时,又有着超轻的质量。人们传统意识中的“越结实就肯定越重”的观念被彻底颠覆。在比普通钢材强度高上数倍的同时,它的质量仅为钢材的数分之一。在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注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今天,轻车身已经成为汽车发展的趋势,碳纤维复合材料还有耐腐蚀,易于造型等优点,上述这些优点让碳纤维复合材料成为车身制造的绝佳材料。

   一览 新能源汽车概念股有哪些上市公司

  在相关概念股中,开年以来涨幅超过5%有26只,其中,佳电股份(14.64 -1.48%,买入)、鸿利智汇(12.25 +0.00%,买入)、上海普天(37.14 +10.01%,买入)、当升科技(47.88 +0.72%,买入)、中国汽研(12.19 +4.37%,买入)等概念股涨幅居前。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近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的不俗表现,主要归结于政策面、基本面、市场面三方面支撑,且板块的后市表现仍值得期待。

  具体来看,政策面,2016年年底,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调整完善推广应用补贴政策。补贴新政的落地对2017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形成重大利好,在经历过2016年年初的“骗补”风波后,新政策的发布将倒逼行业进步,而其中技术过硬且有产品积淀的龙头企业在行业内的集中度将得到有效提升,对行业内优质上市公司形成显著利好支撑。

  基本面上,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10.72 +0.19%,买入)汽车销量达到40.2万辆,同比增长60.4%,维持高速发展态势。而展望2017年,行业补贴新政的指引下,行业将在更为健康的环境下维持快速增长,根据机构预测,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70万辆,同比增速超过50%。从上市公司的角度看,2016年度相关上市公司也普遍实现不俗的业绩表现,截至本周三,预计2016年度业绩实现翻番的公司便达到18家,在年报披露工作即将展开的背景下,优异的业绩表现将增加行业整体的关注度。

  市场面上,较长时间内的低迷表现,使得行业部分绩优白马股投资价值显现,并于近期受到市场主力资金的追捧。据统计显示,开年前两个交易日,相关概念股中有54只累计大单资金净流入超过千万元,其中,上汽集团(24.05 -0.99%,买入)(15737.97万元)、中天科技(10.99 -0.54%,买入)(13017.98万元)、中航光电(38.96 +0.80%,买入)(12714.77万元)、亨通光电(19.56 -0.66%,买入)(12711.34万元)、长安汽车(15.20 -0.59%,买入)(12257.99万元)等个股大单资金净流入均超过亿元。

  对于产业链相关个股的后市投资机会,《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通过梳理近30日机构观点发现,在近期有86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个股获得机构给予“买入”评级,其中获得4家或4家以上机构看好的个股有19只,根据所属行业划分,上述19只个股可分为三领域,具体来看:新能源整车方面,包括上汽集团、宇通客车(19.57 +0.20%,买入)、江淮汽车(11.92 -0.75%,买入)、福田汽车(3.23 -0.62%,买入)、长城汽车(10.90 -0.91%,买入);核心零部件方面,包括亿纬锂能(30.20 -2.27%,买入)、骆驼股份(17.20 -1.43%,买入)、拓普集团(29.25 -1.38%,买入)、方正电机(24.15 -1.91%,买入)、万里扬(15.51 +0.39%,买入)、三友化工(9.74 -1.72%,买入)、银轮股份(9.41 -2.28%,买入)、双林股份(34 停牌,买入)、欣旺达(13.6 停牌,买入);充电桩领域,包括中天科技、国轩高科(32.82 -0.03%,买入)、亨通光电、合康新能(8.73 -0.57%,买入)、许继电气(18.81 -0.05%,买入)。

   新能源汽车股票龙头股有哪些?

  1、比亚迪

  销量位列全球第二。公司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今年1-10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7.2万辆,市场份额提升至20%,继续稳居第一。其中,新能源乘用车表现突出,销售16.3万辆,市占率达到22.5%;新能源客车销售0.93万辆,市占率达到17%。

  2、宇通客车

  公司后续成本降幅和新能源放量程度成为公司盈利边际变化的核心因素。兴业证券指出,短期看,公司的成本下降幅度,新能源客车销售放量速度在与补贴的退坡幅度赛跑,其相对强弱决定公司的盈利边际走势;中长期看,新能客车行业逐步出清不可逆,公司份额提升是大概率事件,且公司新能源业务有望在欧洲突破为公司贡献新增量,公司市场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看好公司的长期发展。

  3、宁德时代

  龙头地位有望强化。公司前三季度业绩超预期,据行业数据,公司三季度电池装机量约5.3GWh,同比增长超60%,市占率超40%。三季报披露的公司存货约52.9亿元,环比增幅不大,预计中报中的库存和发出商品很大比例应该已在第三季度确认,综合行业特点与公司经营情况,估算公司Q3 销量可能在8GWh左右,销量仍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