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风口前瞩:新三板壳值多少钱2020年,新三板大宗交易价格范围

更新时间:2021-07-21 05:15:17

  1:2020年造价多少钱

  你好,注册造价师近期行情,一年4--7万,三年12---18万,根据不同要求,行情不一样,造价,设计院,立马办,希望能帮到你

  2:2020年3月纸壳多少钱一斤

  纸壳0.55元一斤,最好的也就0.65元一斤,报纸0.6元一斤,塑料瓶0.02元一个

  3:2020年废纸壳会会涨价吗

  蒙牛没有在国内上市

  4:现在新三板壳最低价格在多少

  5:京东受工作负面新闻的影响,为什么净营收不断增加创历史新高

  一个被人遗忘的明星突然搞出一段绯闻来就有人关注了,同样的道理

  6:新三板虽好但不是谁都能吃的菜

  一些具有产业经验的PE可以利用他们强大而成熟的产业研究经验和企业价值判断能力,在这里找找有没有中国版的“苹果”或“脸谱”,或许还真能发现某些股评人士忽悠的“上涨一千倍的股票” ] “新三板”要扩容了。据说现在大家都很忙,地方政府忙于出政策支持企业上“新三板”,中介机构忙于挖掘“新三板”的上市企业资源。政府出钱出力是为了政绩,券商和中介机构忙则是为了赚钱。虽然比起在主板或创业板IPO来说,“新三板”赚的钱不多,但苍蝇腿儿也是肉呀。何况这些都是重要的企业资源,难保“新三板”企业中不会长出一两颗“苹果”,好戏还在后头呢! 按照目前的上市规则,“新三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而为了学习美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鼓励创新的NASDA模式,我国资本市场也没少折腾。 1992年前后推出的NET和STA在厦门、成都等少数几个城市很是火了一把。我不知道成都为什么火,可能是因为红庙子的草根交易活跃的缘故吧。但厦门的火却是由于某大学几个留洋回来的博士,以他们喝过洋墨水的专业号召力告诉大家:STA就是中国版NASDA,潜力无限呀。后来这几个专家怎么样了不知道,反正这把火把厦门不少人的钱给折腾没了。 不过,要说人家也还真没忽悠你,美国的NASDA模式本来就是给大量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然后从中可能成长出一两个卓越的企业。当初NET和STA这两个市场,总共也就上了那么十多只股票,后来不也成长出“海南航空[微博]”这样的优秀企业吗若说成功率,也算够高的了。 交易火了没两年,NET和STA就歇菜了。然后半死不活地拖到1999年,这两个交易系统寿终正寝。但已经上市的股票可套了不少小股民在里面,也不能没个说法就给停了。于是乎,和主板市场已经退市的股票,一起打包整了个“三板”交易。还弄了个中国人很不喜欢的数字“4 ”作为股票代码的开头。 不知是当初整这玩意的哥们故意要恶心这些“死”掉的上市公司呢,还是无意中搞的,反正让做股票的人心里很不爽。这也难怪呀,人家连交通信号的“绿灯”都忌讳,何况说“4”呢! 2009年,法律意义上的“创业板”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不过实际运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都什么创业板呀,利润上亿元的企业也叫创业企业这不忽悠人吗整一个就是翻版的主板。 虽然上市法规上的标准很有点扶持创业企业的味道,但实际执行下来,根本就变了样。没有个几千万的利润想上创业板,门都没有。当然也有几家利润2000多万元的企业成功上市,这些除外。 不过这也怨不得监管部门,中国企业实在太能骗了,防不胜防呀。所以监管部门在内部弄了个不行文的“标准”,没个三五千万利润你别来。用某些从业人员的说法:“知道你骗,但5000万利润扣掉2000万水分也还有3000万。如果是2000万利润,扣掉2000万就没了。” 为了贯彻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意图,新三板扩容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而且经过这么十几二十年的发展,股民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承受能力比NET和STA推出时成熟多了,监管机构的监管思路和监管手段也比当时成熟了。 更重要的是,经过30多年准市场经济的培育,也有了企业基础,大量充满活力的小型民企出现了。否则像当年个人办了企业动不动就“投机倒把”,还得弄顶街道办或村委会的“红帽子”。干活累得像鳖孙,产权却不是自己的。要想像美国NASDA一样弄个几千家上万家规范的企业上市,去哪找呀现在至少供应端的资源足够丰富了。 新三板是值得期待的,大量小型企业可以获得进入产权市场的门票,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打通直接融资通道。这对于小型民营企业的确是一个很值得期待的福音。 不过,相对于普通的股票投资者,我倒也不觉得值得为“新三板”的开通欢呼雀跃。即使是那些符合准入条件,有符合条件的“股龄”和达到标准规模资产的投资者,也不要轻易去窥觊这块“肥肉”。 “新三板”毕竟不同于主板和创业板的公司。主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怎么着也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和盈利基础。从中国有A股市场以来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企业死亡率还是比较低的。 而且,在主板上市的企业,即使原来的主业死了,还可以在其他企业“借尸还魂”的时候卖几个亿。“新三板”则肯定会快速淘汰一些生存不下去的企业,而且这些企业死了估计连个渣子都不会剩。 我倒是觉得,“新三板”更适合PE(私募股权基金)去做。一些具有产业经验的PE可以利用他们强大而成熟的产业研究经验和企业价值判断能力,在这里找找有没有中国版的“苹果”或“脸谱”(Facebook),或许还真能发现某些股评人士忽悠的“上涨一千倍的股票”。但是,在这个市场,产业/企业研究能力肯定比股票交易技术研究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