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动态 >

分级基金的折算和套

更新时间:2021-07-04 17:03:14

  分级基金折算套利策略有哪些

   1 .分级基金套利策略 
分级基金又叫“结构型基金”,是指在一个投资组合下,通过对基金收益或净资产的分解,形成两级(或多级)风险收益表现有一定差异化基金份额的基金品种。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基金产品分为两类或多类份额,并分别给予不同的收益分配。分级基金各个子基金的净值与占比的乘积之和等于母基金的净值。如果母基金不进行拆分,其本身是一个普通的基金。 
除了早期设立的少数几只分级基金外,绝大多数的股票型分级基金分为三类份额:基础份额、A类份额(获取约定收益的稳健份额)、B类份额(具有功能的进取份额)。三类份额之间的配对转换机制联通了基金一、二级市场通道,也使得分级基金具有了LOF基金、ETF基金的整体折溢价套利机制。 
套利策略 
1.折价套利 
当基础份额净值大幅高于两类子基金按初始比例得到的整体二级市场价格时,就产生了折价套利机会。投资者可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入两类子份额并申请将两类子份额合并为场内基础份额,进而在场内赎回基础份额,这一套利过程最快需要2个交易日完成。 
  
图1 折价套利 
2.溢价套利 
当基础份额净值大幅低于两类子份额按初始比例得到的整体二级市场价格时,就产生了溢价套利机会。投资者可通过在场内申购基础份额,然后申请将基础份额拆分为两类子份额,进而在二级市场将两类子份额卖出,这一套利过程最快需要3个交易日完成。 
  
图2 溢价套利 
但在实施套利操作之前需考虑套利过程产生的成本,如折价套利需支付交易佣金以及赎回费用,溢价套利需支付申购费用和交易佣金。一般情况下,溢价套利成本在0.06%-1.26%之间,较适合大客户或机构投资者参与,折价套利成本在0.5%-0.56%之间,套利时间最少为2天。 
在利用分级指数基金进行整体折价交易时由于在二级市场买入两类子份额类似于持有
T日:场内买入两类子份额 
T+1日:申请合并为基础份额 
T+2日:场内赎回基础份额 
结束折价套利 
折价套利 
T日:场内申购基础份额 
T+2日:申请拆分为两类子份额 
T+3日:场内卖出两类子份
结束溢价套利 
溢价套利 
2 .指数基金,面临净值波动的较大风险,因此在买入两类子份额的同时可同时在期货市场卖出股指期货或通过融券卖出对应指数的ETF来对冲基础份额净值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样,在将分级基金和股指期货进行跨市场套利操作时,需考虑操作过程产生的交易成本,如申购或赎回基础份额的费用、二级市场交易佣金、股指期货交易佣金等。 3.申购/赎回机制套利 
我们以国投瑞银瑞福分级基金为例讲述申购/赎回机制套利。该基金为封闭式分级基金,一般只能在场内交易,但该产品的一个重要设计机制是每年有一个开放期,开放期内可以进行该产品的申购与赎回,而正是该机制带来了套利的可能,这是由于瑞福优先开放日的申购赎回价格与瑞福分级基金份额净值密切相关。 
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开放日瑞福优先的申购与赎回价格分两种情况确定:当瑞福分级基金份额净值大于等于面值1.00元时,瑞福优先的申购赎回价格依据瑞福优先份额参考净值计算;当瑞福分级基金份额净值小于面值1.00元时,瑞福优先的申购赎回价格依据瑞福分级基金份额净值计算。 
瑞福分级份额在7月9日净值为0.696元。瑞福优先的参考净值为0.921元。满足了“当瑞福分级基金份额净值小于面值1.00元时,瑞福优先的申购赎回价格依据瑞福分级基金份额净值计算。”的条件。瑞福优先的净值参考瑞福分级所以如果投资者在本次开放日申购的线元的瑞福优先。到第二日,申购人的账面浮盈就可高达32.33%。 4.不定期折算套利 
不定期折算,也称“到点折算”,通常分为“向下到点折算”和“向上到点折算”,是分级股基常见的一种机制。 
其具体含义是,进取份额净值跌至阀值或者母基金份额净值高于阀值,稳健份额、进取份额、母基金份额净值均被调整为1元,调整后各类份额数量按比例增减,稳健和进取份额按初始比例保留,配对后的剩余部分将会转化为母基金场内份额,分配给相应份额持有者。 
而向下到点折算中,当进取份额低于阀值后,稳健份额通过折算所获得的母基金份额可以赎回,相当于部分“封转开”,即以相对净值折价买入的稳健份额可以大部分按净值变现,获取一定套利收益;而进取份额净值将回落至初始水平,溢价率相对降低,复权价格下降,持有者将遭受一定损失。 分级基金是如何折算的

   多数每年定期折算一次,定期折算就是约定收益A类份额以母基金形式派发约定利率的利息后净值回归1元。
此外,分级基金合同还设有不定期折算条款,多数是当B类份额净值小于等于0.25元,或母基金净值大于等于2元,就进行不定期折算,母基金、A类份额、B类份额的净值都回归1元。 分级基金折算分哪几种?

   级基金折算分为定期折算和不定期折算两种。其中,不定期折算又分为向上折算和向下折算两种。
定期折算,是分级基金按照约定的利率水平,在约定时间对分级A的持有者发放收益的过程。在定期折算中,分级A的净值重新归为1,净值高于1的部分按照当时母基金的净值转换为母基金份额派发给分级A的投资者,B类份额和净值不做调整。
不定期折算分为向上折算(简称为上折)和向下折算(简称为下折)。
1、向上折算就是当母基金净值达到某个设定的水平(例如1.500或者2.000)时,将分级A和B的净值重新归为1,净值超出1的部分各自分别转换为母基金份额的过程。上折实际上是一个回拨的过程。
2、向下折算就是当B类净值低于某个水平(通常为0.25)时,将分级A和B的净值重新归为1,分级B的份额按照某个比例(在净值水平为0.25时比例为1/4)进行缩减,分级A中与B对应的份额保持不变,其他份额(在净值水平为0.25时比例为3/4)转换为母基金份额的过程。 分级基金中的折算和股票的分红有什么不同

   差别大了去了。如果是股票分红,你的持仓是不变的,就是给你一些先进。折算可就麻烦了,A、B和母基金的折算方式有差异,要看你持有什么。但基本上折算完后,一是你持仓变了,二是价格也变了。比如你持有分级B,现在上折后一般是变成一些分级B和一些母基金 如何操作基金

   二、牛市可以操作配置周期性品种比重高的基金1、牛市周期性品种是火箭弹,但如果选股能力不行,可以考虑操作基金。 三、操作基金应具备的能力:1、必须有判定大盘牛熊,大盘涨跌的能力。大盘的牛熊一定要判定清楚,如果熊市去操作基金,死的很快的。大盘指数比个股的跟踪要难,判定个股可以用基本面的业绩、市盈率,技术面、成交量来判定,。但大盘的基本面不好判定,大盘的市盈率可以统计但震荡区间不好把握,大盘的成交量也不太敏感,所以判定大盘涨跌的难度比股票大的多。2、要有极强的止损保护本金的能力。3、对趋势把握能力强,在趋势上涨买入,趋势结束卖出。4、千万不能将价值操作理念用于基金操作,如越跌越买那就亏损的一塌糊涂了。 私募股权投资如何利用

   所谓私募股权并购基金,是专注于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的基金,其投资手法是,通过收购目标企业股权,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重组改造,持有一定时期后再出售。并购的前提是有充足的资金,那么,私募股权并购基金该如何利用呢
以收购为主要模式的并购基金的收购可以创造公司价值,会让企业变得更加有效。这种价值的创造来自卓越的管理——好的计划、好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好的经营方式;价值的创造来源于能动的董事会、管理层持股、资产整合和债务约束四者的协同作用。
收购(Leveraged-Buyout,简称LBO)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迅速成为美国80年代并购高潮中影响巨大的一种并购模式,目前已成为并购基金的主要运作模式。
收购,是指收购主体(常常是并购基金或产业投资者)以目标公司(通常是上市公司)的资产和未来现金流为抵押和担保举债融资取得收购资金,收购目标公司的一种企业并购形式。收购的财务结构中,股权投资占10%~20%,负债占80%~90%。而并购基金并不为相应的债务融资提供担保,完全以目标公司资产和未来现金流作为融资担保。
与经济生活中大量的重要创新一样,收购是在经济主流领域以外发展起来的。收购处在金融的边缘地带,但由于它运用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和财务,使它演变为一种强有力的融资收购技术,同时又是一项对资本市场、公司治理与价值创造产生巨大影响的金融工程。
收购影响企业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
第一,资本结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利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中的金融工具和机构投资者,收购融资使公司新的资本结构能起到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其中,债务的约束控制了代理成本的提升,促进了主动性提高现金流机制的形成,从而也创造了股东价值。
事实上,一方面,不同的资本结构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影响着资本结构的制度安排。正如米勒教授所言:适当资本结构的选择可促进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率, 而好的治理结构又能确保公司经理层得到正好为其投资所需,但又不是更多的资金来完成有利可图的项目。也就是说,资本结构可通过股权和债权特有作用的发挥及其合理配置来协调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出资人内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和行为。
第二,债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詹森等学者认为,债务支出减少了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 (Free Cash Flow), 从而削减了经理从事低效投资的选择空间。在公众公司收益下滑的过程中,负债的核心问题是自由的现金流。
詹森(1991)对债务的作用得出了如下三个结论: 一是对现金流流失的控制。债务约束会帮助限制现金流的流失,通过强迫管理者偿还他们应该保留的资金,债务实际上是权益资本的替代品,在这种机制下,管理者会分散现金流而不会投资在低回报率或者是亏损的项目上。
二是债务是一个有力的适应变化的代理制度。对于所有为过度举债而陷入焦虑的公司而言,过度使用会起到副作用。它会使一个公司破产,卖掉部分公司股份,再重新关注于少量的一些核心业务。
三是预警作用。在其它环境中,债务合约的背离会创造出更大范围内的危机,从而促使高层做出更快的反应。
四是债务能够迫使管理者们采取一些价值创造的政策,他们通常不愿意采用这种政策。
在收购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债务约束作用,带来了公司治理的变革和股东价值革命,这已被理论界和企业界所广泛接受。自19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了收购的治理模式。
收购向世人展示了金融结构对于公司价值创造的积极意义:融资方式不仅影响到现金流的分布,也影响到它的管理方式;价值创造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追求,收购的财富积累,不是短期的行为,也不是一种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它是积极的努力和对周围事态长期警觉的结果;是管理者与所有者利益和谐统一的结果,也是对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的结果。
收购对价值创造影响深远
收购的成功,最终取决于以价值创造战略为核心,把所有权激励与收购的财务结构、监督机制联系在一起,并促使它们的相互作用。收购中的价值创造是基于金融资本家作为股东所提供的咨询、决策和激励与控制。
第一,收购和掌控董事会——控制权约束。收购组织代表着拥有公司大量普通股的投资人,其掌控董事会的一个重要动机,在于使公司长期价值创造计划能够不受干扰地实施。在管理层和收购组织之间的责任分工一般是,经营战略的决定权和操作的选择权在管理层,而公司财政支出的控制权则在收购组织。
一是为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要适度给经理自主权,遵守避免干预过程管理的原则;二是并购基金控制着董事会,而董事会应高度重视价值创造的决策和管理;保留着对董事会的多数控制权;三是董事会与管理阶层间不断进行沟通与讨论。
些控制董事会的措施,确保了董事们致力于达到股东所要求的目标。美国越来越多的公司现在正部分或全部采用这些措施,股东也越来越多地根据他们的意愿来评价公司董事和管理者这方面的行为。
第二,达成利益共同体——(MBO)利益协同。收购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使目标公司中尽可能多的人成为股东。如果经理们确实为股东(包括他们自己)的最大利益着想,他们就会正确地平衡公司所有成员的利益,会更加有效地致力于增加企业的长期和短期价值。将经营者和股东利益统一起来的经营目标,是收购投资于任何企业的一个前提。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是管理层持股(MBO)。并购交易结束后,管理层持股使收购后的公司能够大大提高绩效,即通过使经理们将相当多的个人财富(80%以上是借来的钱)投资于他们所管理的企业中,把他们变成为所有者,他们就有相当大的动机所有股东的最大利益服务;二是建立股票期权机制。股票期权(Stock Options)是以股票为标的物的期权合约。股票期权使雇员能够享受公司股票增值所带来的利益增长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三是股票增值(Stock Appreciation Rights)机制,即雇员可以以现金或股票或两者兼有的形式获取期权差价收益;四是建立管理薪酬机制。
实证分析显示,收购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是使用财富把股权中一部分分配给管理阶层,构建管理激励机制,与管理层达成利益共同体,使股东价值最大化。另外,由于在大多数收购案例中,这些公司的管理人员也参与了收购活动, 所以大多数收购同时也是管理人员收购(MBO)。收购使处在边缘中的MBO成为公司治理的主流工具。在MBO中,由于收购活动的发生,使得管理人员的管理动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股东价值的增加。
第三,结成伙伴关系——经营协同。成功的收购必须使所有者认同经理们的价值观。收购的合伙人机制通过MBO,以一种迫使每个人都关心企业长期生存能力和价值创造的方式把外部投资者(战略性买主或金融性买主)和经理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其目的是使其中的每个人不仅把获利能力和短期经营业绩的改善相权衡,而且与投资、创新和保值的长期战略相联系。
资产整合与价值创造
收购后,企业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剥离资产、削减劳动成本和再次上市来取得现金流和创造价值。研究表明通过整合能给公司带来更丰厚的现金流,整合是最有可能进行价值提升的工作。
Jensen(1989)认为收购的管理、补偿和金融结构直接导致了效率的提高和价值的回报。他认为,资产负债比率是收购的一大优势。究其原因,一部分可能是由于为了偿还债务而不得不努力卖出资产而收回现金,历史经验的证据也能对上述陈述做出相应的支持。Kaplan(1989)对收购者出售重组目标企业的频率做出了统计。在一年内,42家收购公司中的16家卖掉了至少10%的被全部买断的公司。美国学者Bhagat,Shleifer,Vishny(1990)提供了收购方比非收购方更倾向于将资产变现出售的证据。
有关整合创造价值的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证据是,马斯卡里拉和维兹派恩对重组活动的研究。他们发现,自收购操作后,全部企业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72个中有54个)都进行过至少一次的公司整合活动。这些活动中有资产重新调整(生产设施的重组、资产剥离等)、成本降低计划的启动、以及营销战略的改变(包括产品组合、产品质量、定价以及顾客服务)。这些公司重组的结果是,所有权私有的企业在经营绩效上实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35个数据可得的案例中, 处于收购和再次公开上市(SIPO)中间状态的企业(期间中值为29个月)以不变价格计算的销售额增长了9.4%,毛利润和经营利润分别增长了27.0% 和 45.4%。
收购的资产整合,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剥离和出售低效资产和部门, 从价值毁灭型项目中抽回资本;削减和控制管理费用,降低代理费用;裁减冗员,简化公司管理机构;调整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提高市场附加值(即公司的市场价值)。